《黃帝內經》上曾說過:“上醫治未病,中醫治欲病,下醫治已病”。
胃作為人體中最“勞累”的器官之一,承擔著處理食物的重任,偶爾吃得不對了,難免會產生不適癥狀,所以世人常說:“十胃九病”。
養胃,成為人們永恒的話題。
很多文人墨客精通醫道,將養胃之道體現在他們的詩詞歌賦之中。
比如明代著名醫家龔廷賢的《攝養詩》把養生方法說的淺顯易懂,其中“食惟半飽無兼味,酒止三分莫過頻。"就是最淺顯易懂的養胃之道。
宋代陸游也曾經寫過《食粥》,他的養胃理念可能和現在很多人不謀而合,但是喝粥真的對胃病患者好嗎?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飲食中的養胃誤區。
飲食中的養胃誤區
誤區一:喝粥對胃病患者好
不少胃病患者認為粥細軟,易消化,能減輕胃的負擔。尤其是老一輩的人,經常這么說。
事實上,這種觀點并不全面。
胃是一個用進廢退的器官,而粥是一種典型的惰性食物,喝粥不用慢慢咀嚼,會讓胃腸道越來越懶惰。
同時喝粥不能促進口腔唾液腺的分泌,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以幫助胃消化。粥的水分多,喝多了會稀釋胃液,加速胃的膨脹 ,使胃運動緩慢,不利于消化吸收。
若是喜歡喝熱粥,其溫度對胃的刺激也是不利的。
因此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粥,而應選擇容易消化吸收的飲食,細嚼慢咽,促進消化,才更有益。
誤區二:喝什么湯都養胃
湯水有很好的養胃功效,不過要注意不要用肉湯養胃。
蛋白質肉類食物的高湯香味濃厚,來自于它的含氮浸出物,富含一種叫多肽氨基酸的核苷酸,過量食用會損傷胃黏膜,引發胃部疾病,增加胃癌風險。
建議多喝一些菜湯,如青菜湯、白菜湯、菠菜湯、雞蛋湯等,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加入一些雞精,這樣的菜湯養胃效果更好。
誤區三:胃不好的人必須少食多餐
對于胃病患者的飲食,有人認為應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。
實際上,患有慢性胃病的病人還是以一日三餐、定時定量為宜。
就胃本身來說,它的功能是暫時儲存食物和消化食物。正常成人的胃一般可以容納1.2-1.4L左右的食物。因而人們每日只需進食二三餐就足以供給人體所需的能量和營養素。在一次飽餐后,食物可以慢慢地由胃進入小腸,保證小腸內消化和吸收過程的正常進行。
不同的食物從胃中排空的速度不同,一般說來,稀的流體食物比稠的或固體食物排空快;切碎的顆粒小的食物比大塊食物排空快;在三種主要食物中,糖類的排空時間比蛋白質短,脂肪的排空最慢,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-6小時。
我們平時的早、中、晚一日三餐制,正是從時間上順應這一生理特點的。在非消化期,即在空腹時,人的胃腺只分泌一些中性或弱堿性的液體,只有在進食時才開始分泌酸性胃液,一日三餐,定時定量制也保證了胃液分泌的定時與定量,以維持胃正常的消化功能。
如果頻繁進食,不僅增加胃的負擔,還會不斷刺激酸性胃液分泌,造成胃液的分泌功能在時間、質和量上發生紊亂,既影響胃的正常消化功能,又會不斷刺激胃黏膜,使胃病進一步加重,甚至導致潰瘍病發生。
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
胃有四大喜好,堅持良好的飲食習慣,胃會越來越健康。
胃喜凈:不洗手就吃飯、碗筷太臟,這些都會引起腸胃不適,甚至感染幽門螺旋桿菌。
胃喜溫:35-45℃的食物比較養胃,過冷過熱胃都不喜歡。
胃喜慢:吃飯時不要狼吞虎咽,細嚼慢咽對胃更好,可以減輕胃的消化負擔。
胃喜淡:雖然重油重鹽的食物更下飯,但這些食物吃多了就會刺激腸胃。戒吃辛辣、油炸、煙熏食物;戒吃過酸、過冷等刺激強烈的食物;戒飲酒、濃茶、咖啡。
養胃+治胃 民間驗方
推薦5個簡單、方便、價廉的民間驗方,適宜在家自己制作。
01
0203
04
05
轉載來源:黑龍江省濟仁藥業官方微信公眾平臺賬號